跳到主要內容區

介紹

  微奈米科技組歷史沿革

本中心微奈米科技組,原為國立成功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,是國立成功大學三個校級研究中心之一,成立於1997年。於2021年2月1日,與貴重儀器中心及儀器設備中心合併為核心設施中心

  學術與產業支援

本組有45部以上各式微奈米製程與檢測設備儀器,集中置於儀器設備大樓B1之165坪Class 1000奈米製程無塵室及125坪之生醫影像實驗室及奈米功能暨奈米檢測分析實驗室,由專業碩士級工程師與博士級研究員管理與維護。所有設備均採專職工程師代工與合格使用者操作雙軌制。以24小時網路預約儀器服務,提供方便、公開、公平之儀器使用與透明化收費制度。

本組整合主管教授、特聘教授群、博士級研究員與專業工程師,戮力開發各式微奈米元件製程與檢測分析技術,於前瞻奈米技術具深厚之研發能量。每年服務將近1.5萬人次全國師生、超過50間廠商、100件以上產業檢測報告。

本組積極與產學研界進行合作結盟,整合建置前瞻研究教學及奈米科技製程與檢測之最先進儀器設備,於資源共享制度下提供製程與分析檢測服務,滿足業界在開發新材料結構、電子產品、製程時之需求,以成為新型態產學研鏈結中心為目標,提供南台灣地區各學術機構、產業界及研究單位服務與研究合作機會,藉由多方產官學研交流,加強跨領域與校內外機構組織合作。

 

  先進技術發展

  • 製程組

 

製程組近年來專注於奈米元件之製程研發,將光學微影/電子束微影-乾/溼蝕刻製程進行整合,發展奈米元件製程平台。目前開發出多項特色製程,包含10 nm線寬製程、高精準度多層對準(sub-20 nm)微影技術、整合製程(Mix & Match)與超高深寬比蝕刻(AR > 45),並有開發多樣應用元件之經驗,包含光學元件、電子元件、壓印模板、3D結構等。具備新式SUSS雙面光罩對準機,可製作次微米元件,搭配完善的奈米深蝕刻系統(感應耦合離子電漿)及金屬蝕刻系統(金屬、III-V族材料),可提供高解析度之穩定性製程。於表面薄膜成長技術開發方面,本組除具備多部金屬或氧化物薄膜沉積設備外,也同時發展奈米級鍍膜技術,其中在二維材料部分包含能沉積高品質石墨稀薄膜,及二階段成長高品質層狀之MoS2及WS2薄膜之技術,能成長於Si晶圓片或Sapphire藍寶石基板上,並經拉曼、螢光光譜檢測後皆顯示其結晶性佳,且具半導體特性,其應用層面廣泛。此外,亦建置全功能型原子層沉積系統,包含電漿(Plasma)系統及臭氧(Ozone)產生器系統,可承載固態、液態與氣態前驅物,為全台灣最先進的原子層鍍膜設備之一,積極開發新穎薄膜材料與低溫製程技術,可提供多種介電氧化物與透明導電氧化物鍍膜服務,可應用於矽基半導體、化合物半導體、功率元件、封裝、LED、太陽能、平面顯示器、積體光學、生醫等相關產業。

 

  • 檢測組

檢測組提供專業電子顯微鏡檢測分析與進階光學檢測解析,提供材料試片製備到顯微結構與物化特性檢視之專業分析服務。於電子顯微鏡檢測分析,在試片製備方法、拍攝技巧及基礎專業知識判斷能力上皆呈現高精確的專業檢測水準。搭配全新雙束型聚焦離子束設備,可進行離子束影像分析、建立3D圖像建構分析功能。此外,團隊共同開發液態電子顯微鏡檢測技術,可突破傳統電鏡限制,利用特殊載具直接進行液態、膠態、濕式或含水式樣品檢測,並將相關技術成功技轉予液鏡科技公司,協助該新創公司進行液態電子顯微檢測技術之開發與應用。於高階光學系統技術開發方面,本組自製多光子顯微鏡系統,飛秒雷射波長可從680至1600 nm。利用非線性光學原理,掃描解析度可在200 nm以下,在生醫應用上能降低散射效應,有利於觀察高散射性樣本,並提供3D影像重組,適合細胞、生物組織影像與感測之應用與開發。針對二維材料,使其原子邊緣和邊界可直接利用光學成像,此技術為研究和運用新興的二維材料和元件提供了新的途徑。另備有顯微拉曼與螢光光譜儀、X光繞射儀、光譜式橢圓偏光儀、奈米粒子追蹤分析儀、傅立葉轉換紅外光光譜儀、分光光譜儀、超高速離心機等。

  • 製程暨檢測整合服務平台
  • 提供專業的整合代工諮詢,包含建議的製程、檢測流程與製程參數。

    本平台提供學界與業界在開發新穎材料結構、電子產品和製程研究時所需之製程與檢測服務,由整合工程師規劃整套的產品製程與元件代工,包含下列項目之服務:

  • 擇適當的設備幫助研究順利進行
  • 互相搭配製程-製程間的參數
  • 製程-檢測-製程間,選擇適當檢測設備找出關鍵問題,提高研究成功率。